1. <code id="72772"><acronym id="72772"></acronym></code>
      <ruby id="72772"></ruby>
      <code id="72772"><acronym id="72772"></acronym></code>
      <track id="72772"><wbr id="72772"><tt id="72772"></tt></wbr></track><menuitem id="72772"></menuitem>
      <ins id="72772"><video id="72772"></video></ins>
      <noframes id="72772"></noframes>
        1. 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  >  工作交流  >  正文

          加快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,安徽怎么干?

          發布日期: 2024-03-05 作者: 楊丹丹 來源: 農民日報 【字體: 打印本頁

          35日上午,安徽省召開加快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新聞發布會,具體解讀安徽省委省政府近日出臺的《關于加快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的指導意見》。根據該意見明確到2030年,安徽省糧食產能穩定在930億斤。到2035年,全省糧食產能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;全省耕地面積穩定在8115萬畝以上,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不低于714356萬畝,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1070萬畝以上,糧食主產省地位進一步鞏固,主力軍作用進一步彰顯;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5%,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5%以上,選育一批突破性糧食作物新品種;優質專用水稻、小麥種植面積占比達到95%,糧食生產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占比達到70%,全省糧油加工業產值達到5500億元。重點包括五個方面任務:

          切實抓好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。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。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整縣推進工程。以山區、丘陵、采煤塌陷區、江淮分水嶺地區、淠史杭灌區等為重點,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標準,畝均財政投資分區分類提高到3000元。結合實際做好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工作。健全高標準農田管護機制,縣級財政足額安排管護資金,省、市財政獎補支持,確保電、井、泵、路、渠等設備正常運轉。到2035年,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,耕地質量提升05個等級以上;抓好農田水利建設。加快建設大型灌區16個、中型灌區42個,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472處。加快沿淮沿江澇區排澇能力建設,全面提高抗災生產能力。建立健全水源到田間、田間到溝渠的灌排體系,實現旱能灌、澇能排。到2035年,全省新增灌溉面積69552萬畝,改善灌溉面積37308萬畝,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.62;穩定糧食種植面積。細化安排糧食種植面積任務,落實到主體和田塊,確保國家下達的糧食種植任務全面完成、面積只增不減。實施好大豆產業振興計劃,集成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。統籌好口糧和飼料糧生產,制定青貯飼料收儲工作方案,實行審核備案管理;加大突破性品種選育攻關力度。支持科研機構和種業企業組成育種攻關聯合體,運用分子設計育種等先進技術,小麥圍繞抗赤霉病和穗發芽,水稻圍繞豐產、優質、多抗、適于輕簡化種植,玉米圍繞耐密、抗逆、豐產、穩產、宜機收,大豆圍繞高產、穩產、高油、多抗等育種方向,選育優勢明顯、特點突出的突破性新品種。到2035年,選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種,全省四大主糧作物實現2輪品種更新換代;加快建設種業之都。依托合肥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、省農科院、安徽農業大學等,建設生物育種安徽省實驗室、合肥智能育種加速器等高能級研發平臺,爭創省級以上(重點)實驗室。建設大蜀山種業創新中心,做好生物育種前沿技術研究。建設現代種業產業園和產業集群,支持合肥建設種業雙百產業園,支持合肥爭創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。開展種業企業扶優行動,培育一批種業龍頭企業,推動一批種業企業上市。

          切實提高農機裝備水平。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。抓好糧食生產大中型智能機械、小型輕便機械一大一小機械的研發推廣,按照優機優補原則,做好農機購置與報廢更新補貼工作,重點推廣應用大馬力拖拉機、高性能免耕播種機、智能拋秧機、插秧機、高效植保機械等先進高端機具。落實各項機收減損技術措施。到2035年,全省大型復式智能高效機械占比達到50%;開展育秧中心、烘干中心、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建設。支持水稻生產大縣因地制宜布局建設水稻集中育秧中心。統籌推進烘干中心(點)新建和改造提升,構建烘干點與烘干中心相結合的產地烘干體系。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合理布局建設綜合農事服務中心,推廣全程機械化+綜合農事服務。到2035年,全省建成育秧中心800個以上、烘干中心800個以上、綜合農事服務中心1000個以上。

          切實用好現代農業科技。集成推廣糧食生產先進適用技術。做好糧食生產新品種、新技術、新模式、新裝備四新技術自主創新、成果轉化和集成應用,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由點連線成面推廣應用。開展糧食作物綠色高產高質高效行動,挖掘地種肥藥全要素、耕種管收全環節的增產減損潛力,重點集成推廣全程機械化、節水灌溉、全生物降解膜、保護性耕作、科學用肥施肥、病蟲草害防控等綜合配套技術。推進糧食生產數字化改造升級,建設數字農場,利用衛星遙感、航空遙感、地面物聯網等手段,動態監測種植類型、種植面積、土壤墑情、作物長勢、災情病蟲情,及時發布預警信息,提升糧食生產管理信息化水平。到2035年,全省主推糧食生產四新技術120項,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2%;夯實農技推廣體系。做好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工作,健全縣鄉農技推廣機構,配齊專業技術人員,提升裝備、經費保障,抓好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業務培訓,充分發揮種糧大戶、專業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作用。依托農業高校和科研院所,建強農業產業技術體系,組建一批科技特派團,建設一批糧食生產類科技小院;開展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。實施產糧大縣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,到2035年,建設糧食高產指揮田和精耕細作標桿1000個,示范帶動全省糧食生產大面積均衡增產。按照單種、單收、單儲、專用要求,抓好按圖索糧和訂單式生產,實現糧食生產優質專用。到2035年,全省糧食作物單產水平提高22%,畝均產量達到912斤;做好糧食生產防災減災。健全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服務體系,提升糧食安全氣象保障服務水平,建設省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和100個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固定作業點。聚點成網建設農作物病蟲害田間監測點,做好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物資儲備,推進糧食作物生產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。到2035年,全省糧食生產氣象災害實際損失率降低1個百分點。

          切實推動糧食產業提質增效。發展糧食精深加工。開展優質專用皖糧精深加工雙招雙引行動,實施一批大型糧食精深加工項目,打造稻米、小麥、玉米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,建設綠色食品產業集群。積極支持一批集糧食生產、加工、儲備、銷售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做大做強。到2035年,全省糧油加工業產值達到5500億元,規模以上糧食加工企業達到2000家,其中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70家,50億元以上的15家,100億元以上的5家;創響皖美糧食品牌。大力發展糧食類綠色食品、有機農產品、地理標志農產品,以皖美農品”“皖美糧油為重點,大力打造區域公用品牌+企業品牌+產品品牌的安徽糧油品牌體系,提升安徽糧油品牌在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美譽度和市場占有率。支持產糧大縣建設放心糧油、預制菜、主食廚房供應體系,拓展直供直銷、會員配送、消費體驗、休閑旅游、養生養老等新產業新業態。到2035年,全省糧食類綠色食品、有機農產品、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達到3000個,打響蕪湖大米、巢湖大米、懷遠糯米、渦陽小麥等一批皖美糧食品牌,中國好糧油產品達到60個,安徽糧油產品在滬蘇浙市場占有率達到35%;推動循環綠色發展。推進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,促進農業有機廢棄物全利用、利用全覆蓋、復合利用全循環。到2030年,全省秸稈飼料化利用率達到40%,肉牛飼養量力爭達到500萬頭,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200億。以沿淮、沿江行蓄洪區洼地為重點,發展稻漁綜合種養。到2035年,全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800萬畝。

          積極培育糧食生產新型經營主體。支持種糧大戶、家庭農場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。支持種植經驗豐富、經營能力強的種糧大戶增加種植面積,擴大種植經營規模。優先將符合條件的種糧大戶發展成家庭農場,規范提升糧食生產類農民專業合作社。鼓勵支持大學生、返鄉農民工領辦、創辦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,推廣入股分紅、訂單收購、打工就業、技術指導等聯農帶農機制。到2035年,全省發展50畝以上種糧大戶18萬個、糧食生產類家庭農場12萬個、糧食生產類農民專業合作社4萬個;培育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。推廣菜單式、訂單式、全過程托管等多種服務模式,帶動更多小農戶發展糧食生產。推動各類服務組織聯合合作,組建糧食生產服務聯合體,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全環節覆蓋。開展糧食社會化服務規范化試點,全面提升服務專業化、標準化、規范化水平。到2035年,全省糧食生產類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35萬個。

          為確保意見的落實,還配套了系列政策保障和組織架構。同時出臺了建設規劃,實施良田、良種、良機、良法、優鏈、優農六大工程,共安排28個重點項目,計劃總投資6406.9億元。

          相關附件: